下载 高清

返回列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时代投研|前三季A股直接融资报告:强二线城市发力,制造业融资额翻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1:5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1990年到2020年,三十而立,中国的资本市场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作为国内最大的直接融资市场,沪深交易所是构建实体经济“双循环”的枢纽平台和重要支柱,备受市场关注。

“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对资本市场再次定调。

那么,今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情况如何?较过去四年有何变化?各地区资本竞争力如何?哪些行业屡获资本青睐?

时代商学院从IPO与再融资等市场入手,统计分析2020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情况,以此探究2020年A股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生态。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直接融资市场能够相对有效定价,并对接风险偏好高的资金。因此,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拓宽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杠杆率,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

IPO数量井喷。今年前三季度,A股新上市企业的数量为295家,较2019年同期增加166家,同比增长128.68%;融资总额为3557.38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2156.91亿元,同比增长154.01%。同比大增的主因在于,科创板和创业板均实施了注册制,上市门槛大幅降低,上市企业数量和整体融资规模由此大增。

债券发行持续火爆。今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可转债的发行数量为151只,较2019同期增加76只,同比增长101.33%;融资金额为1574.63亿元,较2019年同期减少56.32亿元,同比下降3.45%。2016—2019年,公司债(不含可转债)的发行规模分别为1.5万亿元、1.06万亿元、1.61万亿元和2.52万亿元,呈逐年大幅上升态势。

强二线城市发力,华东成大赢家。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额(含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前十强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的融资额高出其他城市至少一倍,融资企业数量也明显领先。此外,直接融资额3—10名基本为强二线城市所占据,从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多个城市进入榜单,包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无锡等六市,是今年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最活跃的区域。

先进制造业领跑,房地产业收缩明显。从行业看,今年前三季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直接融资额领先,位列前二位,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也跻身前十。而房地产业融资额仅28.23亿元,而2019年同期融资额则为305.53亿元,明显收缩,这也符合我国控制高杠杆行业风险的大趋势。

退市制度仍待完善。近期中央层面持续提出退市新要求,意味着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已上升为顶层设计。注册制和退市机制作为资本市场的“入口”和“出口”,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中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对标成熟市场,国内资本市场建立健全良好的发展生态,必须畅通“出口”。创新退市方式,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严厉打击退市过程中伴生的财务造假、利益输送、操纵市场等恶意违法违规行为,将是未来监管层的一个工作重点。

一、直接融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在于解决金融服务功能不足、不完善与实体经济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在于深度优化金融市场结构,重点在于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减少低效、高风险的金融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过去一年来,国务院及各部委相继多次发文提及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持续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金融与实业同生同荣,兴衰与共。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金融活,经济活。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如何为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及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是当前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般而言,包括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在内的诸多新兴产业都是高技术含量、轻资产、高风险的行业,因经营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对资产有效定价,故较难通过抵押方式从银行获得贷款,企业融资能力低下。

而直接融资市场能够相对有效定价,并对接风险偏好高的资金。因此,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拓宽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杠杆率,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不过,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直接融资比例仍较低,资本市场机制尚不够健全,亟须优化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升资本市场成熟度和活跃度。

直接融资的基本特点是企业与资金提供方直接进行资金融通,不经过资金中介环节。从种类看,直接融资可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类。

本报告的研究对象则是A股上市公司。就上市公司而言,直接融资还可分为首发上市融资(即IPO)和再融资两种融资形式,而再融资则包括股票增发、配股、债券融资等形式。

二、概况

1.IPO数量井喷,债券发行持续火爆

IPO方面,今年前三季度,A股新上市企业的数量为295家,较2019年同期增加166家,同比增长128.68%;融资总额为3557.38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2156.91亿元,同比增长154.01%。同比大增的主因在于,科创板和创业板均实施了注册制,上市门槛大幅降低,上市企业数量和整体融资规模由此大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三季度IPO融资规模已接近过去四年IPO融资总规模的一半。2016—2019年,A股IPO融资额分别为1496.08亿元、2301.09亿元、1378.15亿元和2532.48亿元,合计7707.8亿元。

增发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公开增发融资的上市公司仅1家,融资金额为5.8亿元。而2019年同期,A股完成公开增发融资的企业数量和融资金额均为0。需注意的是,2019年第四季度,公开增发时隔5年重现A股市场,该季度共有3家上市公司完成公开增发融资。

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定向增发融资的上市公司有211家,较2019年同期增加39家,同比增长22.67%;融资金额为5964.83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726.13亿元,同比增长13.86%,规模接近2019年全年的9成。而2016—2019年,A股上市公司完成定向增发的融资金额分别为1.72万亿元、1.26万亿元、7641.35亿元和6749.22亿元,呈持续下滑态势。

配股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完成配股融资的上市企业有15家,较2019年同期增加6家,同比增长66.67%;融资金额为424.4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290.52亿元,同比增长2.17倍,规模位居近五年之首。2016—2019年,A股上市公司通过配股方式的融资金额分别为175.94亿元、202.5亿元、188.78亿元和168.14亿

债券方面,今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可转债的发行数量为151只,较2019同期增加76只,同比增长101.33%;融资金额为1574.63亿元,较2019年同期减少56.32亿元,同比下降3.45%。尽管规模有所萎缩,但仍处于近五年第二高的位置。2016—2019年,A股上市公司通过可转债方式的融资金额分别为212.52亿元、945.26亿元、774.75亿元和2676.89亿元。

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在沪深交易所发行公司债(不含可转债)的数量为2711只,较2019年同期增加1015只,同比增长59.85%;融资金额为2.54万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0.74万亿元,同比增长41.68%。2016—2019年,公司债(不含可转债)的发行规模分别为1.5万亿元、1.06万亿元、1.61万亿元和2.52万亿元,呈逐年大幅上升态势。

2.沪粤京浙苏遥遥领先,制造业融资翻番

与债权融资需要还本付息不同,股权融资(包括IPO、增发和配股)筹措的资金具有永久性,没有偿还利息的财务压力,而且投资者主体多元化,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资本市场还能给企业一个市场化的定价,使企业的价值为市场所认可,为公司股东带来巨额财富。因此,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最为重要的融资方式。

代商学院对沪深市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进行了梳理分析,以此管窥近年来各行业和各省份的股权融资能力。

从省份看,据同花顺iFinD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沪深市场股权融资排名前十省份分别为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江苏、福建、湖北、河北、湖南、重庆,融资金额分别为1641.38亿元、1400.96亿元、1160.6亿元、1134.12亿元、1005.21亿元、353.17亿元、316.22亿元、298.39亿元、255.05亿元、250.49亿元。

对比去年同期,今年前三季度,股权融资前五强省份排位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经济强省份(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江苏)霸占前五席位;金额也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前五强省份融资金额均超1000亿元,去年同期排名第一位也仅747.29亿元。

2019年前三季度,沪深市场股权融资排名前十省份分别为河南、山东、北京、广东、上海、云南、浙江、江苏、湖北、安徽,融资金额分别为747.29亿元、726.93亿元、708.18亿元、690.82亿元、674.9亿元、580.45亿元、466.85亿元、389.41亿元、290.55亿元、273.82亿元。

回顾过去四年,除了2019年江苏省跌出融资前五强外,2016—2017年度,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这五大地区均牢牢霸占融资金额前五强,仅排位先后每年有所变动而已。

从行业(证监会一级行业,下同)看,今年前三季度,沪深市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前十大行业分别为制造业(6982.48亿元),金融业(1264.6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43.52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34.39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14.58亿元),采矿业(145.7亿元),批发和零售业(112.85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08.18亿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04.85亿元),建筑业(68.7亿元),前十大行业融资规模合计1.02万亿元。

对比去年同期,今年三季度,制造业融资金额几乎翻一番,金融业则增长3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反而同比减少96.33亿元。

2019年前三季度,沪深市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前十大行业分别为制造业(3973.37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30.72亿元),金融业(315.78亿元),房地产业(306.05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33.1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16.6亿元),教育业(175.09亿元),建筑业(142.44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38.59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0.67亿元),前十大行业融资规模合计6242.49亿元。

回顾过去四年,2016—2019年,制造业、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均是股权融资规模前三大行业,其中,制造业股权融资规模一度从2016年的8443.94亿元萎缩至2018年的4287.15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股权融资规模连续四年下降,从2016年的1887.43亿元下滑至2019年的810.51亿元。

3.直融规模达3.7万亿,再融资占比超9成

同花顺iFinD显示,今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金额高达3.7万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2.63万亿元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增长40.32%。其中,IPO融资金额为3557.38亿元,同比增长1.54倍,金额占比9.63%;再融资(包括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债券)的融资金额为3.34万亿元,同比增长33.95%,金额占比90.37%。

2016—2019年,沪深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分别为3.41万亿元、2.66万亿元、2.61万亿元、3.74万亿元,IPO企业的数量分别为227家、438家、105家、318家,完成定向增发融资的上市公司分别有803家、539家、265家、244家,可转债的发行数量分别为11只、43只、67只、126只,公司债(不含可转债)的发行数量分别为1061只、1157只、1492只、2443只。

总体而言,2016—2018年,股权市场的融资规模呈逐年下降态势,2019年以来,由于科创板和创业板相继实施注册制,IPO市场持续火热,但增发市场依然低迷,增发的融资规模和企业数量未见显著上升。

与之相反,2016年以来,债券市场不断升温,债券的发行数量和金额均逐年上升,尤其是可转债近两年极度火爆,2019年融资规模高达2657.56亿元,略超当年IPO市场的融资规模(2532.48亿元),而2018年可转债的融资金额仅774.75亿元。

三、十强城市榜单:强二线城市发力,华东成大赢家

据同花顺iFinD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额(含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前十强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的融资额高出其他城市至少一倍,融资企业数量也明显领先,与其他城市拉开了明显差距。此外,广州无缘前十强城市。

一方面,这与三地上市公司众多且规模较大有关;另一方面,这三座城市的金融体系较为发达,尤其上海、深圳作为两大金融中心城市,融资活动更为便捷,也更为频繁。

从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多个城市进入榜单,包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无锡等六市,是今年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最活跃的区域;从省份来看,江苏有苏州、南京、无锡三个城市上榜,数量上占据优势,各城市间的直接融资较为均匀。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前三季度的直接融资额前十强城市与2019年同期重叠度较低,2019年前三季度的融资额前十强城市仅北京、上海、深圳仍在榜单内。可以观察到,2019年多个城市由于单家企业融资额巨大而跻身前十,例如昆明市仅云南白药(000538.SZ)一家上市公司的增发融资规模便高达510.28亿元,占该城市总融资额的89.52%。漯河市390.91亿元的融资额皆由双汇发展贡献。

整体来看,与2019年相比,2020年的直接融资市场中,单家企业的巨额融资减少,但融资企业数量增加,融资总额增加,融资更为均匀,更多企业参与享受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从广东省内的情况来看,前三季度深圳在融资额和融资企业数量上遥遥领先,广州作为经济实力强大的一线城市,直接融资情况并不理想,但也明显领先除深圳外的其他城市。其他城市直接融资额皆在50亿元以下,东莞、惠州、江门融资额稍高,佛山虽融资额排名不高,但有多家企业参与了直接融资。广东各城市的直接融资情况差异较大,与各地上市公司数量以及直接融资活跃度差异有关。

四、十强行业榜单:先进制造业领跑,房地产业收缩明显

从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直接融资额领先,位列前两位,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也跻身前十。先进制造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各界投资方在融资上也给予了充足的支持。

融资规模前两大行业中,融资额最大的企业中兴通讯(000063.SZ)和宁德时代(300750.SZ),分别是我国5G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代表企业,中兴通讯计划将募资中的91.00亿元用于“面向5G网络演进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项目”,宁德时代197亿元的募资额多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能的扩建。

资本市场服务业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我国的软实力代表行业,在直接融资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其中,资本市场服务业的单个企业的融资规模较大,但融资企业数量并不如大多数行业,如海通证券(600837.SH)一家的增发融资额便达200亿元。

作为固定资产投入巨大的行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对融资的需求同样巨大,融资额分别排名第4、10名。而同样投入巨大的房地产业,融资额仅28.23亿元,而2019年同期融资额则为305.53亿元,明显收缩,这也符合我国控制高杠杆行业风险的大趋势。

五、趋势展望

1.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度,防止资金被滥用

中国资本市场正日趋壮大,完善资本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加快推动健全证券执法体制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显得日益重要。

募投项目被视作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动能,受到监管层和广大投资者的关注。但一些企业募集资金到位后,常常存在募资用途需要变更的情形,甚至出现募集的资金变为理财产品躺在账面上,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因此,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募资项目资金去向的严监管势在必行,如强化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防止出现滥用情况。

2.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持续上升,退市制度仍待完善

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广和实施,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的不确定性和融资成本大幅降低,资本市场的企业上市数量和直接融资规模将会持续上升,但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退市难”“退市慢”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期中央层面持续提出退市新要求,意味着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已上升为顶层设计。

注册制和退市机制作为资本市场的“入口”和“出口”,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中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对标成熟市场,国内资本市场建立健全良好的发展生态,必须畅通“出口”。时代商学院认为,坚持敬畏市场、尊重规律,加强与注册制改革的协同,保持“零容忍”,创新退市方式,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严厉打击退市过程中伴生的财务造假、利益输送、操纵市场等恶意违法违规行为,将是未来监管层的一个工作重点。

3.新兴产业融资规模将上升,京沪深融资地位短期难撼动

未来随着5G、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行业的深入发展,行业融资规模持续上升,行业的直接融资额排名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此外,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直接融资规模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领头羊的地位并不固定,三者处于你追我赶的态势,随着杭州等江浙一带二线城市的崛起,其融资优势地位或面临挑战。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